•咸被作为中药的基本味道之一,在五味学说的指导下,构成了一类对人体脏腑气血具有独特作用的药物。
•咸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:一是入肾,二是走血。咸味的作用效能也主要有二:一是能软,二是能下。
•现今对咸味药的应用,除了一小部分按辨病用药外,如消瘿、制酸等,大部分还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,以本草记述的性味、功效为基础,适当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而组方用药。
咸,指的是像盐一样的味道。在中医学中,咸被作为中药的基本味道之一,在五味学说的指导下,构成了一类对人体脏腑气血具有独特作用的药物。兹结合文献对此作一梳理。
咸味药之类
被认定为具有咸味的药物,在动物、植物和矿物中都可见及。
植物类者如大青叶、玄参、紫草、青黛、白薇、海带、昆布、海藻、苏木、血竭、肉苁蓉、金钱草、水红花子、猪牙皂、威灵仙、旋覆花、金钗石斛、胡杨、白梅等。
矿物类者如大青盐、寒水石、芒硝、玄明粉、海浮石、青礞石、阳起石、硼砂、磁石、硇砂等。
动物类者如紫河车、海狗肾、鲍鱼、海参、海龙、海马、蛤蚧、龟板、鳖甲、穿山甲、羚羊角、鹿茸、黄鳝、白花蛇、蕲蛇、鸭血、鹅血、九香虫、五灵脂、原蚕蛾、蝙蝠、壁虎、白僵蚕、紫贝齿、蚌肉、海蛤壳、珍珠、牡蛎、石决明、瓦楞子、海螵蛸、土鳖虫、蛞蝓、地龙、水蛭、蛴螬、桑螵蛸、蝼蛄等。
总体而言,咸味药在常用中药中占比相对较少。《中药学》(凌一揆主编)中收载有42味,占9.91%;《中药大辞典》中有263味,占4.56%。还有学者统计,《中国药典》(2015年版)中收载55味,占8.89%。其中纯咸味药18种,兼甘味22种,兼苦味11种,兼辛味6种,兼涩味2种,无兼酸、淡味中药;包含动物药29种,植物药16种,矿物药6种,树脂及藻菌类4种;其四气属性寒者约占47.3%,性温者占29.1%,性平者占20.0%,凉性者占3.6%,无热性药;其归经以入肝经最多,肾经次之,此与传统中医药“咸入肾”的观点有所出入。
需要说明的是,中药性味的判定,主要是尝与试的结果,即“入口则知味,入腹则知性”(徐灵胎语)。但实际情况又不尽然,对一些药物的作用难以用其味道来解释者,又往往以功效为基础对药物的味道加以推定,也由此导致本草记述的味道与真实的味觉不一致的情况。
咸味药之理
对咸味的认识,《尚书·洪范》将其纳入五行体系中而类比为水的特性,谓“水曰润下”“润下作咸”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五味学说,建立起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,并详细记述了五味对人体的影响及应用宜忌。后世据此,总结出咸味药的作用趋向与效能如下。
作用趋向
咸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。一是入肾。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谓“咸入肾”,再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云“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攻……咸先入肾”,又如《灵枢·五味》曰“五味各走其所喜……谷味咸,先走肾”。这些都说明咸味的药物或食物最易作用于肾,即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言“咸归肾,引药气入本脏也”。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、海狗肾、蛤蚧、龟板、鳖甲等都确有良好的补肾作用。此外,为了引药入肾,也或为了借助盐能清热、凉血、解毒、润下而更好发挥作用,在药物的炮制与服用方面还摸索出一些经验,如杜仲、巴戟天、补骨脂、沙苑子、知母、黄柏、车前子等用盐水炮制,以淡盐汤送服金匮肾气丸、六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右归丸、全鹿丸、大补阴丸、五子衍宗丸、二至丸、健步虎潜丸、七宝美髯丹、四神丸等补肾成药。但也应注意,咸味适度可以养肾,过咸则亦易伤肾,即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言“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;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”。
二是走血。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曰“咸走血,血病无多食咸”;再如《素问·五藏生成论》云“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”;又如《灵枢·五味论》言“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”“血与咸相得则凝,凝则胃中汁注之,注之则胃中竭,竭则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”。如大青叶、玄参、紫草、青黛、白薇都具有咸味,均入血分而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。再如羚羊角、地龙等中药味咸性寒,走血分而清泻肝火、平肝熄风。其机理或认为,肾属水而咸入肾,心属火而主血,咸走血即有以水胜火之意。《灵枢·五味》为此而言“心病禁咸”。有研究指出,“咸走血”,一是指通过影响心的功能,间接地使血液运行发生变化;二是指直接影响血液运行。现代实践证实,长期高盐饮食确会导致高血压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。
作用效能
咸味的作用效能也主要有二。一是能软。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概括认定咸味的效能特点为“咸软”。诸物遇水泡或盐腌大都变软,因而这是一种取类比象的认知结果。咸味药所软之“坚”,往往由气滞、瘀血、痰结等而成,进而形成癥瘕积聚、瘰疬痰核、瘿瘤痞块等。软坚散结常用药如昆布、海藻、鳖甲、龟板、牡蛎、穿山甲、海浮石、瓦楞子、土鳖虫等。历代本草对此多有记述,如《汤液本草》曰:“(牡蛎)咸为软坚之剂,以柴胡引之,能去胁下之硬;以茶引之,能消结核;以大黄引之,能除股间痛。”再如《本草新编》言:“(海藻)专能消坚硬之病,盖咸能软坚也。然而单用此一味,正未能取效,随所生之病,加入引经之品,则无坚不散矣。”
二是能下。主要是指咸味药能润下通便,用于治疗大便燥结。如《神农本草经疏》谓“咸属水属阴而润下”,《本草备要》亦言“咸者能下能软坚”。被公认和广泛应用的药物是芒硝,如《本草经疏》云:“芒硝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所生,故味苦辛,性大寒,乃太阴之精。以消物为性,故能消五金八石,况乎五脏之积聚,其能比之金石之坚哉……破留血者,咸能软坚,辛能散结也。邪热盛则经脉闭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结散热除则经脉自通,二便自利,月水复故。”《本草害利》则总结曰:“究其功用,无坚不磨,无结不散,无热不荡,无积不推,可谓直往无前,物无留碍之性。”此外,咸味药还可用于利小便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海藻“下十二种水肿”,桑螵蛸“通五淋、利小便水道”;《名医别录》记述了旋复花、寒水石、昆布、白薇等咸味药有“利水道”“除水”的功效;《本草纲目》记述海藻时曰:“咸能润下,寒能泄热引水,故能消瘿瘤、结核、阴溃之坚聚,而除浮肿、脚气、留饮、痰气之湿热,使邪气自小便出也。”可见咸味药利水,应与其入肾、走血的特性有关。但古代医家已发现,盐亦有凝涩助水之弊,如《本草纲目》谓:“盐之味微辛,辛走肺,咸走肾,喘嗽、水肿、消渴者,盐为大忌,或引痰吐,或泣血脉,或助水邪故也。”《沈氏尊生书》提出对水肿者应“先令却盐味”。
此外,一些咸味药还具有平肝潜阳作用而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,如石决明、珍珠母、牡蛎、紫贝齿等,其多生活在水中,性偏寒而味偏咸,质重而多具沉降之性,为此而有“介类潜阳”之说。还有一些动物药多具有咸味,如紫河车、鹿茸、龟板、鳖甲、蛤蚧等,被誉为“血肉有情之品”,可用以填精培元,或温补肾阳,或滋补肾阴。叶天士对此认为:“夫精血皆有形,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,声气必不相应……血肉有情,栽培身内之精血,但王道无近功,多用自有益。”
现代研究表明,咸味药主要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。其咸味主要源于碘和中性盐,除氯化钠外,还有氯化钾、氯化镁和硫酸镁等。如昆布、海藻含碘,芒硝含硫酸钠,海蛤壳、海浮石、瓦楞子、牡蛎含有碳酸钙等。咸味药的功效与抗增生、抗单纯性甲状腺肿、抗炎、抑菌、致泻、影响免疫系统等作用有关。如水蛭、虻虫、穿山甲、土鳖虫、鳖甲、白花蛇、玄参等,具有抗癌细胞增殖或抗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;昆布、海藻因富含碘而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;芒硝因富含硫酸钠,而具有容积性泻下作用;温肾壮阳药如鹿茸、海马、蛤蚧、紫河车等,具有显著的性激素样作用,等等。
咸味药之用
咸味药于临证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。
软坚散结者,方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鳖甲煎丸(鳖甲、阿胶、蜂房、鼠妇虫、土鳖虫、蜣螂、硝石、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党参、干姜、厚朴、桂枝、白芍、射干、桃仁、牡丹皮、大黄、凌霄花、葶苈子、石韦、瞿麦),《泰定养生主论》中的礞石滚痰丸(礞石、大黄、黄芩、沉香),《外科正宗》中的海藻玉壶汤(海藻、贝母、陈皮、昆布、青皮、川芎、当归、连翘、半夏、甘草、独活、海带),《疡医大全》中的内消瘰疬丸(夏枯草、白蔹、连翘、玄参、大青盐、海藻、浙贝母、海蛤壳、天花粉、枳壳、当归、地黄、桔梗、薄荷、熟大黄、玄明粉、甘草),陕西贾堃的平消丹(郁金、马钱子粉、仙鹤草、五灵脂、白矾、硝石、干漆、枳壳),等等。
通大便者,主要体现于使用芒硝的方剂,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大承气汤(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),调胃承气汤(大黄、芒硝、甘草);再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的硝菔通结汤(朴硝、生萝卜)等。此外,用盐水灌肠、喝淡盐水均可有效缓解便秘。
利小便者,《金匮要略》有主治“小便不利”的茯苓戎盐汤(茯苓、白术、戎盐)。《长沙药解》释曰:“戎盐,清膀胱而泻热,开癃闭而利水……戎盐咸寒之性,直走膀胱而清痰热,长于利水。”
息风止痉者,方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之镇肝熄风汤(怀牛膝、代赭石、龙骨、牡蛎、龟板、白芍、玄参、天冬、川楝子、麦芽、茵陈、甘草),《杨氏家藏方》之牵正散(白附子、僵蚕、全蝎),《温病条辨》之大定风珠(白芍、地黄、麦冬、龟板、牡蛎、鳖甲、阿胶、甘草、五味子、麻仁、鸡子黄),等等。
补肾填精者,方如《医便》之龟鹿二仙胶(龟板胶、鹿角胶、枸杞子、人参),李中梓认为:“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,善通督脉,足于精者,故能多淫而寿;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具,善通任脉,足于气者,故能伏息而寿。二物气血之属,味最纯厚,又得造化之元微,异类有情,竹破竹补之法也。”另如《诸症辨疑》之河车大造丸(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当归、酸枣仁、远志、白芍、山药、茯苓、枸杞子、熟地、紫河车、鹿角、龟板),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之蛤蚧定喘丸(蛤蚧、瓜蒌子、紫菀、麻黄、鳖甲、黄芩、甘草、麦冬、黄连、百合、紫苏子、生石膏、苦杏仁、煅石膏),等等。
临证中可见咸味药用于多个系统疾病治疗的经验报道。如在消化系疾病治疗中,便秘属脾肾阳虚者,可用济川煎,以肉苁蓉咸温润降;属阳明燥热者,可用承气汤类,以芒硝咸寒润下;属热结阴亏者,可用增液承气汤,以玄参咸润滋肾、芒硝咸寒软坚。胃痛属寒凝气滞或肝气犯胃者,可用咸温之九香虫,配伍元胡、白芍、香附、枳壳等行气止痛之品;泛酸、烧心者,可选用乌贼骨、瓦楞子、珍珠母、海蛤壳等,煅后研粉服用。呕逆属脾虚、痰浊中阻者,可用旋覆花配伍代赭石、半夏、党参等以降逆止呕。肝硬化者,用大黄䗪虫丸、鳖甲煎丸有化瘀软坚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。
在肾系疾病治疗中,用虫类药对慢性肾炎、肾功能不全等有肯定疗效,如蟋蟀、蝼蛄可利尿消肿;用僵蚕、蝉蜕即能控制上呼吸道感染,又可降低尿蛋白;用地龙、乌梢蛇可改善肾血流量,缓解高凝状态,促进肾组织的重修复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,并有抗炎作用;用水蛭、土鳖虫可改善其高凝状态、降低血脂、降低血液黏稠度、改善肾血流量、防止肾间质纤维化、降低尿蛋白、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。
在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,青蒿鳖甲汤对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犀角地黄汤对热毒炽盛型红斑狼疮有较好疗效。在乳腺增生治疗中,用海藻玉壶汤有良好疗效。在出血性疾病治疗中,乌贼骨与白及等分为末,可用治上消化道出血;青黛与海蛤粉同用,可用治肝火犯肺之咳血,等等。
因此,咸味药一族在作用趋向与作用效能方面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,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。但关于咸味药的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,如对咸味药的认定及对某一咸味药的功效认识不一致,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还不能完全解释咸味药的性能等。因而现今对咸味药的应用,除了一小部分按辨病用药外,如消瘿、制酸等,大部分还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,以本草记述的性味、功效为基础,适当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而组方用药。(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